想象力
近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了2015年国际学生能力测试结果。数据显示,“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美国为38%,中国只有16 8%,还不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
偷走我的心是什么歌曲_是什么偷走了孩子的“科学梦”?

  近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了2015年国际学生能力测试结果。数据显示,“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美国为38%,中国只有16.8%,还不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24.5%的均值。对于重视全球排名的国人来说,当然颇感意外,因为听多了中国孩子学习成绩好的佳音,想当然地以为当科学家的孩子也会多,否则数理化学得那么好不浪费了吗?

  其实,稍稍花一点儿时间,找身边几个中小学生问下是否向往当科学家,回答肯定更令人吃惊。原因十分简单,今天很多孩子早已不以科学家为荣,心心念念当“明星”甚至“网红”的大有人在。
  孩子们不当科学家当明星,价值观肯定有问题。对这个结论公众几乎没有任何异议,分歧只在是什么导致孩子做出如此选择。比如,有专家就认为,“不愿意从事工作负担重或需要做出牺牲的职业”,还有“优先考虑金钱”,怕苦和拜金是偷走孩子科学梦的窃贼。如此分析简洁明了,没有任何费解之处。但问题是,谁说科学家就是工作负担重或需要牺牲的职业?去问问有成就的科学家,哪个觉得工作负担重而承受不了?哪个因为无奈从事了科学研究以至于“牺牲”了自己?如果说今天孩子真因为害怕吃苦、怕牺牲而不愿把科学家作为职业目标,那不是错在怕吃苦、不愿牺牲,而是错在对科学家的认知偏差。
  最近因为主编了一本书,书中有关于中国科技创新的内容,听一位大数据领域的牛人说,天底下最幸福的职业是在大学里开展科学研究,因为那是一个“花别人的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职业。
  花别人的钱就高兴,未免有点心理阴暗。但如果搞科研真是“做自己最喜欢做事情”,那么就是天天加班也不会觉得辛苦。通宵达旦看球赛的人从不说辛苦,没有其他原因,只为喜欢。如此毫无产出更没有任何意义的“当下快乐”,都可以让人欲罢不能,那集中了个人最深层次的喜爱且具有最深厚的人文内涵的科学研究,怎么会让人觉得勉为其难,被视为“工作负担重或需要牺牲的职业”,满满的都是负能量?不为其他,只为全社会包括那位研究青少年的专家,头脑里装满了对科学研究的偏见:科学研究就是吃苦,就是没钱。
  很多人习惯把学习和研究视为莫大痛苦,所以孩子自小听够了“刻苦学习”“书海无涯苦作舟”,做学问就是“板凳要坐十年冷”,还要“安贫乐道”。诸如此类的絮叨从科举时代到大数据时代,始终不绝如缕,要让已经“吃得苦中苦”的孩子,不怕“才出虎穴,又入狼窝”,那也实在高估了他们吃苦耐劳的承受力。多少高中教师安慰没日没夜迎接高考的学生,只有一句话:“进了大学就好了,不用那么辛苦了!”既然连进大学都是为了不再辛苦,为什么出大学后还要自找苦吃,选择“工作负担重或需要牺牲的职业”?
  人都有趋乐避苦的本能,当全社会众口一词说科学家从事的是既苦且穷的职业,孩子不再选择以科学研究为职业,又有什么不可理解的?何况近年来高校和其他科研机构中频频传出年轻教师或科研工作者抱怨的声音,“青椒”们面对科研、教学和生活的压力大倒苦水,从他们身上看不到科研本身有何乐趣,由此造成公众对科学研究乃至科学家的误解,又有什么可以奇怪的?
  所以,与其惊讶孩子失去“科学梦”,不如认真反思全社会何以没有形成科学研究是最快乐、最有意义的事,科学家是地球上最幸福职业的认知。至于到底是从转变对于科学研究的态度或者从改善科学家的待遇,还是干脆从让那些享受不到科研乐趣的人早点下岗脱离苦海入手,倒可以留在后面再讨论,此类“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从来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实践上怎么方便怎么来就是。(作者顾骏,系上海大学教授)

偷走我的心是什么歌曲_是什么偷走了孩子的“科学梦”?

http://m.jsxqjc.com/nlts/24229.html

推荐访问:不要偷走孩子的梦想 被偷走的梦 被偷走的孩子 偷走总裁的孩子 谁偷走了美国梦 我的科学梦 谁偷走了孩子的幸福 谁偷走了孩子的想象力 别让人偷走你的梦 星际战甲被偷走的梦 warframe被偷走的梦 裁判偷走了我的梦想 不要偷走我的梦 离婚后前夫偷走了孩子 孩子梦天堂
相关阅读想象力 
热点推荐